因此在大渡河建造石桥或木桥几乎不太可能,而且船只渡河也不容易,这使得藏族和汉族的物质交流到了大渡河有时并不能及时渡河,因此导致两岸货物常堆积如山,一些山珍海味、肉菜等鲜活食品也因为无法过河而腐烂,造成了很大的损失,军队也在这里频繁调动,建桥一事刻不容缓。
后来康熙皇帝为了统一以及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的梗阻,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桥梁,皇帝都下令,桥肯定是会出现的。不能修石桥和木桥,就有人出主意说修建一座铁链桥。
但当时泸定县并不产铁,工人们只能在荥经县铸造铁索,而荥经县距离泸定县又有很长一段距离,运送铁链都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,将铁链运过来后,又怎么将沉重的铁链横跨在大渡河河上?
工人们曾意图用羊皮筏子或船只将铁索运过去,但并没有成功,然而这便没有完全难住工人们,他们利用了“索渡原理”,先是将粗竹索牢固在两岸,而每根竹索上都穿上10多个短竹筒,再将铁链系于竹筒上,最后再从对岸拉动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,于是铁链就横跨在河面上了。
那铁索又是如何固定在两岸的?工人们又利用了大块条石修建坚固的桥头,并且在两端桥头内挖深井,再在井底用生铁浇铸横向卧龙桩和纵向地龙桩,最后所有的铁链与地龙桩相连,然后再铁链上铺木板。
因为大渡河的旧称是“沫水”,康熙帝则以为是“泸水”,取“泸水”中的“泸”字,“定”的含义为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,故名“泸定桥”,泸定县也因此得名。
如今泸定桥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,依然横跨在大渡河之上,让人讶异,也佩服古人的智慧,并且铁链还没有生锈,不过新中国成立后对泸定桥也进行过大修复,1974年与1975年时还都曾断裂过3根铁链,现今桥环上铸有生产工匠所在的铁匠铺和工匠的标记,就是该桥维护的监督机制。
泸定桥铁索重达40多吨,历经300年屹立不倒,古人是如何建造的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